離開校園後幾年,我常常有一個困惑,為什麼以前的我會羨慕高學歷的人,甚至嚮往高學歷的生活呢,又或者,更明確的說法是,為什麼有些人會將知識視為一種量尺,而以前的我也是這樣的。但能夠以知識去衡量的事物到底是什麼。
⠀
大四那年寫了一整年的畢業論文,沈浸在知識裡的感覺很好,知識變成一種濾鏡,在我看向他人的時候,有一份看似比以往清楚的脈絡,儘管能看懂的、能吸收的不多,但是發現自己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時,心裡就有一股熱。
⠀
所以後來有一陣子,我喜歡跟很明確懂很多的人聊天,當時我心裡所認知的懂很多,是知識層面的,無論哪個領域的知識,只要是我不懂、我沒有耐心去理解的,我就會覺得願意深讀的人實在太厲害。也有一陣子,我會很刻意地去找我比較能夠吃進去的學理的書來看(當然幾乎沒有一本看完),我想著,如果我跟別人說話的時候,能夠隨時吐出個什麼厲害的理論或觀點,也許我也能成為自己想像中的那種人——有豐富學養的人。
⠀
有一句話是小時候常聽到的:「要做個有內涵的人。」以前想像中的有內涵,是可以言之有物,說出像論文裡面的句子,有文獻可以憑據、最後延伸出自己的觀點(但其實一開始能說出來的多數都還是別人的觀點,不過在這裡先不討論觀點到底是誰的)。
⠀
⠀
前陣子張凱跟我說,她其實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迫切地想要念研究所(她跟我都在今年申請上了):「是一種來自知識的安全感,我會覺得,我很確切地了解某件事,這讓我感到安定,至少面對未知的時候,我知道我的腦袋裡有存在已知的事情。」
⠀
那天之後我一直在想她說的話,然後發現,也許這也是我以前會很欣賞腦袋裡有很多知識的人的原因,但我以為會發生的安全感和她比較不同,我以為的安全感偏向的是別人看我的眼光:如果我也懂了某些事情,別人是不是就不會覺得我是傻瓜、是不是也會有一股敬佩。當然這裡也先不討論要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(這個討論詳見《二常公園》)。
⠀
近一年多來,我發現自己有一些奇妙的轉變,我不太再那麼主動跟知識背景豐厚的人聊天,我的意思不是來自他們真實的知識背景到底是否豐厚,而是我對於「以表現自己有豐厚的知識背景來獲得自我價值的安全感」的人,開始覺得困惑,知識到底給了一個人什麼呢,好看的抬頭、學歷、工作、薪水、社會的眼光,還是其他我還想像不到的事情。
⠀
我的感到需要保留的是,有些人,好像走入了知識與內涵的誤區,以為擁有知識就擁有內涵,但是知識不等於內涵,這是我的想法,知識是前人的經驗紀錄,內涵是自我經驗的觀點或想法生成,所以內涵或多或少包含著知識(畢竟我們的經驗許多時候也是倚仗著前人的經驗而發生),但絕對並不相等。
⠀
我的意思也並不是追求知識是錯誤的、不重要的,知識是我們與世界萬物的中介,更甚它推動了世界的運轉。而事實上,每個人要成為哪一種人都是他的選擇,我無權評議,並且如果他誠實面對自己的各種社會需求,我也會覺得敬佩。
⠀
只是在下一次我要靠近、擁有知識的時候,我想我會有不同的心態,甚至是,不僅僅是知識,那些我們渴望變成自己身上的其中一種標籤、印象的事物,並不是看起來、說出來、表現出來「我正擁有著」,就等於自己了。就像擁有一台名車、名車仍不能等於自己。但我還是會覺得有追求是好的,只是在追求的過程中,也許會發現原本嚮往的並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
⠀
啊,所以還是回到這個想法,當我們說著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」,其實應當是在說某一種心裡的質地,而非種種身外之物。一如《火花》裡的那句:「不要把可以割捨的當作驕傲。」我若要愛一個人、要和一個人做朋友,我想我要愛的也會是他的質地,因為,我想要被愛的也是我的質地。
⠀
希望無論我作為一個什麼樣的人,都永遠不要混淆、不要自欺,而如果我需要任何一種類型的安全感,希望有其中一份是我自己能給自己的。
⠀
簡單紀錄一下今日小感(笑)。晚安。